每个企业主最头疼的莫过于账面上那些收不回来的款项。明明合同签了、货也发了,对方就是拖着不给钱。这种情况在建筑、贸易等行业尤为常见,有些企业甚至因此资金链断裂。
根据《企业会计准则》,坏账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:债务人有明显还款困难、债权人已采取必要措施、预计无法收回或收回可能性极低。实务中,很多企业习惯把逾期半年以上的应收款直接列为坏账,这种做法其实存在税务风险。
协商和解是最温和的解决途径。通过签订还款协议、债务重组等方式,既能维持客户关系,又能最大限度挽回损失。记得一定要书面确认债务金额,最好让债务人提供担保。
法律诉讼是最后手段。起诉前要重点收集四类证据:合同文本、交货凭证、对账记录和催收记录。特别提醒,普通诉讼时效只有3年,很多企业都因为疏忽错过了最佳维权时机。
税务风险首当其冲。未经法院裁决的坏账损失,税务部门很可能不予认可。某建材公司就曾因自行核销300万坏账被追缴税款加滞纳金近百万。
股东责任也需要警惕。如果因股东抽逃资金导致公司无力偿债,债权人可以要求股东承担连带责任。去年就有个案例,小股东因公司坏账被追偿个人房产。
建议每季度对应收款进行账龄分析,逾期3个月就要启动预警机制。对于大额交易,可以考虑投保信用保险。最重要的是建立规范的财务制度,很多纠纷都是因为前期合同漏洞或履行瑕疵导致的。
遇到复杂情况时,及时咨询专业律师比盲目采取行动更明智。法律程序看似繁琐,但规范的处置往往能挽回更多损失。